鄂尔多斯:打造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 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日期:2023-08-29 08:52:00
【字体:  
分享到:
  农村集体经济亦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基本生产资料实行村民共有或按股所有,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公有制经济。
  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先后投入嘎查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4亿元,支持了11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造了一批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样板。通过直接投入或带动发展,截至目前,全市735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及以上,经营性收入总额达8.29亿元,真正实现了集体增实力、产业增效益、农牧民增收益。
  一、谋划到位,发挥政策带动作用
  项目申报采取“自下向上,由上至下”的原则组织开展,聚焦地区发展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坚持大中小项目梯次组合布局。
  在旗区项目申报过程中,明确准入门槛,将村庄发展思路清晰、产业优势明显、班子能力强作为申报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存在没有提前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的、列入拆迁规划等情况的村不允许申报。
  在市级审核支持过程中,着眼探索区域乡村振兴路径模式,在“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布局基础上,结合地区立地优势,布局审批项目,如:在鄂托克旗,重点对羊绒羊毛产业链环节进行支持,对建设棚圈、引进良种、草棚建设等相关项目进行优先支持。此外,针对不同地区实际需求进行重点支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的优先支持基础设施购置,产业已形成带动效应的重点支持扩大规模建设。
  二、多元投入,创新方式,做好资金保障
  2019年以来,全市每年选树28个左右的嘎查村,由中央、自治区、市、旗四级,按照125万/个的标准进行资金支持。强化真金白银投入的基础上,我市还积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各方资金依法合规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利用贴息、风险补偿、农业担保等方式,为嘎查村集体经济提供贷款、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发展集体经济开辟绿色通道。对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贷款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扶持。创新金融产品,并开发针对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贷款品种,加强农村牧区担保体系建设。
  三、优化管理,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一是严把项目入口关。严格按照“村级筹划、乡镇初审、旗区申报、市级把关、自治区审批”的备案管理流程选取项目,并要求旗区将资金直接落实到项目。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库建设,对库中的项目进行综合排序,实行动态更新。严格项目评审,结合政策规划、地区优势、建设内容、基础水平等内容,形成系统评分指标,在综合考虑年度资金量、专家意见、以前年度项目建设情况后统筹安排支持。
  二是严格项目管理。为保证嘎查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质量,建立了市级重点抽查和旗区全面验收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每年市财政组织农牧、审计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对上一年度支持的项目进行验收,对项目带动能力强、资金支出效益优的嘎查村,在分配各类农牧资金时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嘎查村,在以后分年度分配资金时给予适当扣减。
  三是绩效考评提质效。建立嘎查村集体经济项目评估制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督机制。要求旗区组建项目考评工作组,对现有集体经济项目进行评定,逐步淘汰同质化严重、产能落后、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的项目。把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衡量班子整体水平及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支持创新,打造共同富裕未来新村
  经过多年来的项目建设,全市各地出现很多可作为典型案例推广的地区。以伊金霍洛旗为例,该旗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重点打造“四带一点”区域发展模式。在红庆河镇、苏布尔嘎镇、札萨克镇区域,结合现代精品农牧业发展,推动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造“产业联动、强基富农”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示范带;在阿勒腾席热镇、伊金霍洛镇区域,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在纳林陶亥镇、乌兰木伦镇区域,围绕矿区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打造“绿水青山、生态家园”党建引领生态振兴示范带;围绕“链长制”招商,打造“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党建引领人才振兴示范带。
  此外,该旗以“两扶两带一推进”为抓手,进一步开阔思路,扩大“跨镇、跨村、跨行业”帮带范围,按照“飞地抱团,共同发展”工作思路,选出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29个嘎查村结对帮扶57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嘎查村。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分散资源、粗放式管理”变身为“抱团联建、投资股本、市场化运行”。通过跨行业、跨村组、跨区域等方式,组建乡村振兴党建联盟,以党建聚合引领资源互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信息来源:农牧科 打印本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动态

鄂尔多斯:打造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 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3-08-29 08:52:00

来源: 农牧科 
朗读

鄂尔多斯:打造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 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集体经济亦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基本生产资料实行村民共有或按股所有,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公有制经济。   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先后投入嘎查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4亿元,支持了11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造了一批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样板。通过直接投入或带动发展,截至目前,全市735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及以上,经营性收入总额达8.29亿元,真正实现了集体增实力、产业增效益、农牧民增收益。   一、谋划到位,发挥政策带动作用   项目申报采取“自下向上,由上至下”的原则组织开展,聚焦地区发展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坚持大中小项目梯次组合布局。   在旗区项目申报过程中,明确准入门槛,将村庄发展思路清晰、产业优势明显、班子能力强作为申报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存在没有提前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的、列入拆迁规划等情况的村不允许申报。   在市级审核支持过程中,着眼探索区域乡村振兴路径模式,在“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布局基础上,结合地区立地优势,布局审批项目,如:在鄂托克旗,重点对羊绒羊毛产业链环节进行支持,对建设棚圈、引进良种、草棚建设等相关项目进行优先支持。此外,针对不同地区实际需求进行重点支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的优先支持基础设施购置,产业已形成带动效应的重点支持扩大规模建设。   二、多元投入,创新方式,做好资金保障   2019年以来,全市每年选树28个左右的嘎查村,由中央、自治区、市、旗四级,按照125万/个的标准进行资金支持。强化真金白银投入的基础上,我市还积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各方资金依法合规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利用贴息、风险补偿、农业担保等方式,为嘎查村集体经济提供贷款、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发展集体经济开辟绿色通道。对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贷款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扶持。创新金融产品,并开发针对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贷款品种,加强农村牧区担保体系建设。   三、优化管理,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一是严把项目入口关。严格按照“村级筹划、乡镇初审、旗区申报、市级把关、自治区审批”的备案管理流程选取项目,并要求旗区将资金直接落实到项目。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库建设,对库中的项目进行综合排序,实行动态更新。严格项目评审,结合政策规划、地区优势、建设内容、基础水平等内容,形成系统评分指标,在综合考虑年度资金量、专家意见、以前年度项目建设情况后统筹安排支持。   二是严格项目管理。为保证嘎查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质量,建立了市级重点抽查和旗区全面验收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每年市财政组织农牧、审计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对上一年度支持的项目进行验收,对项目带动能力强、资金支出效益优的嘎查村,在分配各类农牧资金时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嘎查村,在以后分年度分配资金时给予适当扣减。   三是绩效考评提质效。建立嘎查村集体经济项目评估制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督机制。要求旗区组建项目考评工作组,对现有集体经济项目进行评定,逐步淘汰同质化严重、产能落后、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的项目。把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衡量班子整体水平及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支持创新,打造共同富裕未来新村   经过多年来的项目建设,全市各地出现很多可作为典型案例推广的地区。以伊金霍洛旗为例,该旗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重点打造“四带一点”区域发展模式。在红庆河镇、苏布尔嘎镇、札萨克镇区域,结合现代精品农牧业发展,推动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造“产业联动、强基富农”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示范带;在阿勒腾席热镇、伊金霍洛镇区域,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在纳林陶亥镇、乌兰木伦镇区域,围绕矿区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打造“绿水青山、生态家园”党建引领生态振兴示范带;围绕“链长制”招商,打造“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党建引领人才振兴示范带。   此外,该旗以“两扶两带一推进”为抓手,进一步开阔思路,扩大“跨镇、跨村、跨行业”帮带范围,按照“飞地抱团,共同发展”工作思路,选出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29个嘎查村结对帮扶57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嘎查村。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分散资源、粗放式管理”变身为“抱团联建、投资股本、市场化运行”。通过跨行业、跨村组、跨区域等方式,组建乡村振兴党建联盟,以党建聚合引领资源互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集体经济亦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基本生产资料实行村民共有或按股所有,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公有制经济。
  2019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先后投入嘎查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4亿元,支持了11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造了一批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样板。通过直接投入或带动发展,截至目前,全市735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及以上,经营性收入总额达8.29亿元,真正实现了集体增实力、产业增效益、农牧民增收益。
  一、谋划到位,发挥政策带动作用
  项目申报采取“自下向上,由上至下”的原则组织开展,聚焦地区发展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坚持大中小项目梯次组合布局。
  在旗区项目申报过程中,明确准入门槛,将村庄发展思路清晰、产业优势明显、班子能力强作为申报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存在没有提前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的、列入拆迁规划等情况的村不允许申报。
  在市级审核支持过程中,着眼探索区域乡村振兴路径模式,在“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布局基础上,结合地区立地优势,布局审批项目,如:在鄂托克旗,重点对羊绒羊毛产业链环节进行支持,对建设棚圈、引进良种、草棚建设等相关项目进行优先支持。此外,针对不同地区实际需求进行重点支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的优先支持基础设施购置,产业已形成带动效应的重点支持扩大规模建设。
  二、多元投入,创新方式,做好资金保障
  2019年以来,全市每年选树28个左右的嘎查村,由中央、自治区、市、旗四级,按照125万/个的标准进行资金支持。强化真金白银投入的基础上,我市还积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各方资金依法合规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利用贴息、风险补偿、农业担保等方式,为嘎查村集体经济提供贷款、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发展集体经济开辟绿色通道。对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贷款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扶持。创新金融产品,并开发针对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贷款品种,加强农村牧区担保体系建设。
  三、优化管理,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一是严把项目入口关。严格按照“村级筹划、乡镇初审、旗区申报、市级把关、自治区审批”的备案管理流程选取项目,并要求旗区将资金直接落实到项目。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库建设,对库中的项目进行综合排序,实行动态更新。严格项目评审,结合政策规划、地区优势、建设内容、基础水平等内容,形成系统评分指标,在综合考虑年度资金量、专家意见、以前年度项目建设情况后统筹安排支持。
  二是严格项目管理。为保证嘎查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质量,建立了市级重点抽查和旗区全面验收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每年市财政组织农牧、审计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对上一年度支持的项目进行验收,对项目带动能力强、资金支出效益优的嘎查村,在分配各类农牧资金时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嘎查村,在以后分年度分配资金时给予适当扣减。
  三是绩效考评提质效。建立嘎查村集体经济项目评估制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督机制。要求旗区组建项目考评工作组,对现有集体经济项目进行评定,逐步淘汰同质化严重、产能落后、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的项目。把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衡量班子整体水平及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支持创新,打造共同富裕未来新村
  经过多年来的项目建设,全市各地出现很多可作为典型案例推广的地区。以伊金霍洛旗为例,该旗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重点打造“四带一点”区域发展模式。在红庆河镇、苏布尔嘎镇、札萨克镇区域,结合现代精品农牧业发展,推动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造“产业联动、强基富农”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示范带;在阿勒腾席热镇、伊金霍洛镇区域,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在纳林陶亥镇、乌兰木伦镇区域,围绕矿区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打造“绿水青山、生态家园”党建引领生态振兴示范带;围绕“链长制”招商,打造“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党建引领人才振兴示范带。
  此外,该旗以“两扶两带一推进”为抓手,进一步开阔思路,扩大“跨镇、跨村、跨行业”帮带范围,按照“飞地抱团,共同发展”工作思路,选出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29个嘎查村结对帮扶57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嘎查村。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分散资源、粗放式管理”变身为“抱团联建、投资股本、市场化运行”。通过跨行业、跨村组、跨区域等方式,组建乡村振兴党建联盟,以党建聚合引领资源互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