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专栏 第十二期

发布日期:2020-09-18 09:36:00
【字体:  
分享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专题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该书第十专题《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专题,共收录6重要著作,分别是: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2018119日),这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018824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20181210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要点。

  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20197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工作作出的指示要点。

  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2019920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927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可以说,宪法是国家布最大的公信于天下。建章立法需要讲求科学精神,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规律。毛泽东同志1954年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就说过:“搞宪法是搞科学。”“宪法的起草是慎重的,每一条、每一个字都是认真搞了的”。这一次宪法的修改也同样如此。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方方面面情况作出的,目的是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前提下,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提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1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方面:

  一是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法”、“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四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必须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努力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五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六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七是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要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

  八是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九是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十是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时代在发展,人权在进步。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当代实际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党中央关于人大工作的要求,围绕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领导,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增强工作整体实效。

  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二是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三是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四是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五是广泛凝聚人心和力量。六是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七是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八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尤其要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第三,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

  2019920日,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这也要求我们: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四,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信息来源: 打印本页